一、出血病。病症:由呼肠孤病毒引起。体侧肌肉、鳍基部、口腔、鳃盖和肠道、眼睛充血。剥开皮肤,轻者肌肉呈点状充血,鳃丝失血苍白。
防治方法:⑴注射灭活疫苗。当年草鱼种于6月下旬每尾注射疫苗0.2毫升,其免疫力可达14个月以上。⑵每千克鱼用克列奥-鱼复康50克拌饲投喂,每天1次,连喂3-5天,可预防此病。⑶发病季节到来时,每亩水面,水深1米时,每次用生石灰15千克溶水全池泼洒1次。
二、肠炎病。病症: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。病鱼腹部膨大,替色变黑,特别是头部显得更黑,有很多体腔液,肠壁充血,呈红褐色。肠内没有食物,只有许多淡黄色的黏液,病鱼不吃食,如不及时治疗,病鱼会很快死去,是草鱼的主要鱼病之一。
防治方法:⑴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。⑵每100千克鱼,每天用鱼复康A型250克拌饵料分上、下午2次投喂,连喂三天。
三、水霉病。病症:由真菌水霉科中的许多种类寄生引起的疾病。此病又称肤霉病、白毛病。病鱼最初感染水霉菌时,肉眼看不出什么病症,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向外生长,成灰白色棉絮状,病鱼焦躁不安,常出与其他固体磨擦的现象,以后患处肌肉腐烂,最终死亡。
防治方法:⑴在牵捕、搬运和放养过程中,勿使鱼体受伤,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。⑵每亩水面用2-5千克菖蒲汁,0.5千克食盐,加入2-20千克人尿,全池泼洒。⑶用食盐、小苏打合剂各4/10000的溶液全池泼洒。
四、烂鳃病。病症:有鱼害黏球菌引起的鱼病。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,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,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的不规则的透明小窗(俗称开天窗)。主要危害当年草鱼,每年的7-9月为流行盛期。1-2龄鱼的发病期多在4-5月。
防治方法:⑴用漂白粉在食场挂密篓3-6只,将竹篓口露出水面约3厘米,篓内装入100克漂白粉,每天换药1次,连续3天。⑵每100千克鱼,每天用鱼康复A型250克拌饲料投喂,每天1次,连喂3-6天。
五、赤皮病。病症:由荧光极毛杆菌引起,此病是草鱼鱼种和成鱼阶段的主要鱼病之一。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出现发炎,鳞片脱落,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,鳍的基部充血,鳍的末端腐烂似一把破扇,有时病鱼的肠道也充血。
防治方法: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泼洒,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-4克。
六、白头白尾病。病症:有一种黏球菌引起。病鱼自吻端至眼前的头部前端呈乳白色。唇似肿胀,嘴张闭不灵活,因而造成呼吸困难,口圈周围的皮肤腐烂,稍有絮状物黏附其上。病鱼体瘦发黑,反应迟钝,常停留在下风处近岸边,不久死亡。草鱼的鱼苗和夏花鱼种均能发病,是常见的严重鱼病。
防治方法:⑴用生石灰全池遍洒,每亩水面用15-20千克。⑵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-4克全池遍洒;或每立方米水体用乌桕叶干粉6.25克或鲜叶25克,放入含2%的生石灰水中浸泡并煮沸10分钟,全池遍洒。
七、跑马病。病症:由于食物缺乏引起的鱼病。主要发生在鱼苗和夏花苗种培育阶段。鱼苗成群绕池边狂游,长时期不停止,如跑马状,故称"跑马病"。多因鱼苗下池后,阴雨连绵,水温较低,池水肥不起来,缺乏鱼苗适口饵料所引起的。此病能使鱼苗体力枯竭而死亡。
防治方法:⑴一是要注意育苗放养不能过密。二是鱼苗下池10天后,要投喂一些豆浆或豆渣等鱼苗适口饵料,并及时堵塞池中漏洞,有利培肥水质。⑵发生跑马病的鱼池,可用芦席从池边向中间横立,以隔断鱼苗成群狂游路线。
上一篇:常见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防治
下一篇:流水池养殖鲟鱼鱼病的防治
加州鲈鱼,体侧扁,呈纺锤形;背肉稍厚,,墨绿色,体侧青绿;头部和背部散布密麻黑色斑,排列呈带状;体被...
本文对高位池养殖金鲳鱼所需要的条件、池塘改造及清塘、苗种投放、养殖管理、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,并...
症状:甲鱼皮肤腐烂、脱皮,背部或底部有孔,里面有脓或出血。 治疗:1、用3ppm高锰酸、1ppm硫酸...
竹鼠难产主要是指分娩过程中胎儿不能顺利分娩的情况,这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。竹鼠难产除了会损害母鼠...
蛇霉斑病是一种多发于梅雨季节的皮肤病,通常由于场内或窝内环境过于潮湿、不卫生所导致,最常发生于一些不...
①养殖池周围加设护网等围池设施,防止所有动物入池。②禁止放养肉食性鱼类。可采用夜间灯光诱捕,在养殖池...
我们在养殖黄沙鳖的过程中,水质、种苗、饲料、疾病防治是黄沙鳖养殖的四大要素,其中疾病防治是成败的关键...
罕见病如下: 1 、拉稀:一般。 最罕见:人为引发 ,如冬天孟喝凉水,采食发霉蜕变的饲料,貉子皮价格...